10月1日夜间至2日上午网上股票配资开户,一支名为“全球坚韧船队”的民间人道主义船队,在距离加沙海岸约65至75海里的国际水域遭到以色列海军强行拦截。
这支船队由40多艘民用船只组成,涵盖帆船、机动游艇和小型渔船,船上载有来自至少44个国家的450到500名志愿者,其中不乏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等著名人物。船上的人们被集中转运,随后启动了遣返程序,船只则被拖回以色列南部的阿什杜德港。尽管船队的目的本是为加沙送去人道主义援助,但最终未能抵达目的地,反而引发了一场国际舆论风波。
船队被拦截后,多个欧洲国家的政要纷纷表态,强烈谴责以色列“粗暴对待民间人道行动”,并呼吁释放被扣押的船员和志愿者。意大利外交部长塔贾尼在议会中表示,船队中有58名意大利公民,包括部分议员,意大利政府正在全力提供领事和外交支持,并已与以色列方面进行了沟通。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在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上公开要求以色列尊重西班牙公民的权利,呼吁释放被扣押的人员,并承诺提供必要的外交保护。英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要求以色列确保船队成员的安全。希腊政府则称,以色列在国际水域对非武装船只采取行动是“海盗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海洋法。土耳其更是斥责以色列的行动为“恐怖主义行为”,并指责其严重违反国际法与人道主义原则。
展开剩余75%然而,表面上看似义正言辞的声明背后,却更像是一场表演,充满了空洞的指责和无力的呼吁。数百人组成的船队,几艘小船的运力,根本无法真正改变加沙的困境。与联合国的救援通道、大国的政治斡旋相比,民间船队送去的物资显得微不足道。
事实上,“民间船只送物资”并非首次上演。今年6月,曾有类似的“自由船队”试图驶向加沙,结果同样被以色列拦截。志愿者们深知,他们不可能通过这些小型船只为加沙带来决定性的物资援助。真正让他们参与行动的,并非期待成果,而是寻求一个能够登上媒体头条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他们能够通过“善良的志愿者对抗残暴的以色列”的叙事框架获得关注。因此,所谓的“坚韧”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可以激发公众同情的行为,而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那么,为什么这些民间船队频繁出现,并且屡次得到政府支持?而这些政府却没有采取更为直接的方式,为困境中的加沙难民提供援助呢?答案其实已经显而易见:民间行动的失败不会真正伤害到大局,反而能制造舆论的声音。而真正的政治行动,需要国家在与以色列的关系中付出真正的代价。
这些民间船队背后的国家与以色列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而这使得它们不愿意与以色列真正决裂。美西方国家频频在国际场合呼吁尊重巴勒斯坦的权利,并表达对人道主义问题的关注,但在关键的联合国表决中,却往往选择弃权或发表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中立”实际上是对以色列暴行的默认。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依然与以色列保持着紧密合作。德国是以色列潜艇的关键供应国,法国在防务技术上与以色列有长期合作,英国与以色列的经贸关系未因加沙局势而减弱。即使是高喊支持巴勒斯坦的北欧国家,也很难放弃与以色列在安全、科技和情报领域的合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欧盟委员会批准与以色列签署新的天然气供应协议。这意味着,在能源安全问题上,欧洲不仅没有减少与以色列的往来,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关系。欧洲国家不愿向以色列施加压力,要求开放人道通道,却放任民间船队不断“表演”,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抗议行动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只需一份新闻稿;而真正的施压则可能触动国家利益,甚至可能与美国发生摩擦,这是西方国家不愿承担的。
西方国家在人道援助方面的虚伪已显而易见。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美国在2024年斥巨资修建的“临时人道主义码头”。美国政府当时高调宣称通过这一设施向加沙运送大量物资,塑造了“大国担当”的形象。然而,几周后,由于技术和天气问题,码头被迫停用,成为国际笑柄,最终的物资运送极为有限,留下的只是浪费的资金和一次拙劣的表演。
欧盟的做法也极为类似。欧盟领导人经常宣布数以亿计的援助计划,但这些承诺往往难以兑现,且实际援助金额与承诺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所谓的“援助”最终往往只是发布会上的数字游戏,无法有效缓解加沙的困境。
“坚韧船队”的出现,正是这种虚伪政治的延续。各国政府不愿承担直接的政治风险,而是选择让民间船队做“看似勇敢”的表演。结果,船队被拦截,舆论得到释放,但援助未能送达。西方国家通过民间行动向公众交代,却没有付出任何实质性的代价。
真正的“坚韧”,并非靠几艘船去换取新闻头条,而是国家层面的责任与决断。如果西方国家真心支持巴勒斯坦,就不应将人道主义援助外包给民间,而应在外交、经济、军事上承担责任。否则,再多的“坚韧船队”,也只不过是虚伪政治的一部分,暴露了西方国家与以色列勾结的真相。
发布于:天津市怀远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