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配资公司排名前十,全国首个获得6%容积率激励的模块化建筑项目——广州南沙大涌安置房项目完成首个模块化箱体吊装,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转入模块化施工的阶段,为广州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提质开启有益新探索。
据悉,南沙大涌安置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包含2栋80米高的安置房,可提供284套住房以及公建配套用房及市政附属设施工程。项目由中建国际投资(广东)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模块生产和技术支持。项目运用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整体建设周期可缩短至65%。模块化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结构、机电管线与基础装修,首吊后现场将按照楼栋与单元分区组织施工,实行“吊装—连接—验收”的闭环作业流程,加快主体结构建设速度,有效压缩群众回迁等待时间,降低安置房过渡成本。
受访者 供图
在高层住宅推广应用模块化建造技术,一直面临结构安全保障与空间利用效率的双重挑战。对于如何破解该难题,中建国际南沙大涌安置房项目总经理赵雷晟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需要选用高强混凝土材料作为项目模壳,提升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采用预埋钢板加强对拉工艺,使模壳可作为剪力墙的钢筋保护层,将墙体施工厚度精准控制在220毫米,在保障结构稳定前提下最大限度释放室内使用空间。同时,项目还运用空心叠合剪力墙技术,将剪力墙钢筋预先在工厂集成并与模块化箱体同步预制,现场施工仅需对上下层模块墙体做附加钢筋连接即可完成拼接,显著减少湿作业、噪声与扬尘,提升绿色建造水平。
事实上,Mic模块化建筑的建设成本与经济效益一直是影响市场推广的关键因素。“除了收益率,还要着重考虑建设时效性问题,模块化建筑大幅缩减了时间成本,相当于变相提高了收益效率,南沙大涌安置房项目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赵雷晟进一步介绍,“当然,我们这两栋楼的规模总共有1228个标准模块,体量在这里摆着,标准化模块的体量越大,成本自然会分摊得越低。”
受访者 供图
2024年以来,广州市陆续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广州市装配式建筑和模块化建筑项目容积率激励措施实施细则》等政策,明确将模块化建筑作为广州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亮点,对符合条件的建筑单体给予最高6%的容积率激励。大涌安置房项目以模块化箱体水平投影最高占比62.86%、层应用最高占比67.74%的技术方案,率先完成认定,成为政策激励的“首例样板”。
作为第一个吃到政策“螃蟹”的项目,大涌安置房不仅完成了政策从文件走向现场的实践闭环,也为后续项目在认定标准、流程执行、机制衔接等方面提供了可复用的操作路径。
受访者 供图
“大涌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南沙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在后续项目中进一步优化认定机制和产业链配套,让‘政策引导+技术成熟+机制可复用’形成闭环,加快构建城市级新型建造生态。”
未来三年内,广州将推进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模块化建筑项目落地,形成由点及面、由试点到普及的良性发展局面。在此基础上,类似的“广州经验”将有望在更大范围推广开来,持续释放技术创新与政策工具的协同效能,让更多群众住上安心、舒心、放心的“好房子”。
受访者 供图
南方+记者 柴亚娟配资公司排名前十
怀远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